1954年,朱敏想上天安门城楼,朱德拒绝,朱敏:苏联国庆我都去了
前言
朱敏是朱德元帅的女儿,她出生在莫斯科,是朱德在苏联留学时候和妻子的孩子。不过小朱敏出生不满周岁,就被送回中国,养在朱德的老家四川。
朱德长期为革命事业奔走,基本没怎么回过老家。朱敏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印象,她出生的时候朱德虽然在,但她还是一个小孩子,对外界懵懂无知。
1940年11月,朱敏14岁了,才被党组织安排护送到延安,第一次见到了朱德。但这段相聚的时间非常短,3个月之后,1941年2月,朱敏又和其他党中央领导的孩子一起被送到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学院。
这批孩子还包括毛泽东的女儿娇娇(李敏)、王一飞烈士的儿子王继飞、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罗西北。虽然朱敏是在莫斯科出生的,但这座城市对她来说依旧陌生,她来这里是学习的。
朱敏
然而,朱敏的学习生涯却没有这么平静,她因为生病被送到白俄罗斯的一个夏令营疗养。1941年6月爆发了苏德战争,朱敏和很多孩子一起沦为德国法西斯的小囚徒。后来又被转送到德国东普鲁士的集中营关押和服役。
德国集中营是一个充满血腥暴力的地方,朱敏就在这样一个“吃人”的地方待了4年之久,唯一幸运的是她活了下来,1945年还被解救了出来,此时她也不过是一个19岁的孩子。
朱敏虽然离开了集中营,但她在国外举目无亲,又身无分文,想通过自己回国找父亲是不可能的,况且她也不敢随便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后来朱敏又经历了各种波折,才重新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业。在莫斯科求学的时候,朱敏的身份已经公开,斯大林为了中苏两国关系,还接见过几次朱敏,以示友好和重视。
朱敏在纳粹集中营的照片,中间是她
1953年,朱敏完成学业回国,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因为朱敏不同寻常的经历,朱德对这个相处时间很短的女儿有愧疚,也有疼爱,日常相处中很少有严厉的时候。
可父女两人互相还不熟悉,相处中难免有摩擦,有几次朱德发了火,朱敏则觉得很委屈。尤其有一次,朱敏提出想上天安门城楼,朱德却生气的拒绝了,朱敏说了气话,父女两个都很不高兴,究竟为什呢?
1953年,朱敏刚刚回国,就生了一个儿子,朱德却要留下外孙,把女儿“赶走”
1952年年底,朱敏和丈夫刘铮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举行了婚礼,这桩婚事获得了朱德和康克清的同意,虽然双方的长辈都能到场,但两位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是得到祝福的。
婚后不久,朱敏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朱德这个好消息,以及她马上要毕业的消息。朱德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即回信,要朱敏一毕业就回国,希望孩子能在北京出生,另外还说了朱敏工作单位的事情也落实了,去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刘铮、朱敏、朱德、康克清
朱敏对工作很满意,她的志向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从学校毕业后,朱敏和丈夫立马回国,而她肚子里的小家伙到北京后,就迫不及待地降世了。
这可真是双喜临门,朱德不仅和女儿亲人团聚,还新添了一个小外孙,每天去工作都乐呵呵的。朱敏产假休满了,朱德却和朱敏说,让她搬出去住。朱敏有点不理解,自己刚回国没多久,好不容易能和父亲多相处,为什么要搬出去住呢?
朱德对朱敏说:“你哥哥(朱琦)也生了个男娃娃,我准备将你们俩的娃娃留在身边,我和你们妈妈照顾。你们现在都年轻,正是好好为党工作的时候,不能因为娃娃影响工作。产假一满就去单位报到,大学里缺老师,你不要因为孩子请假,把心全放在教育上听到了吗?”
朱德的意思是让朱敏去到学校的集体宿舍住,朱敏却认为住在家里更方便,对父亲说:“爹爹,你年纪也大了,就我一个女儿,让我留在你身边,既可以照顾你生活,也可以尽尽孝心。”
朱琦
朱德却摆摆手说:“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是祖国和人民供养出来的大学生,你回来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贡献,而不是回来做孝子贤孙。只要你好好工作,就是对爹爹最大的孝顺。”
朱敏听了父亲的话,知道父亲对此事态度坚决,只好顺从地从中南海搬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朱敏在大学的集体宿舍只有10多平方米,就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卫生间是公共的,住宿条件实在谈不上好。
朱敏一个人在宿舍住,晚上总觉得有点冷清,还十分想念孩子,时间充裕的时候就跑回家看望父亲和儿子。朱德见朱敏总往家跑,就批评了几句:
“你长大了,要学会独立生活。我留下孩子,就是为了不让你工作分心,可你老回来,时间都消耗在公共汽车上了,哪有更多时间钻研教学嘛。以后不到星期天,你不能回来!”
刘铮和朱敏
朱德这番话语气严肃,朱敏感到有点委屈,她很不理解,家里房子宽敞,还住着不少工作人员,怎么自己回家就不招待见呢?为此,朱敏赌气,好一段时间没回家。
朱德见星期日女儿都没回家,知道女儿是闹脾气了,就让警卫员去学校叫朱敏。朱敏本来还有思想情绪,一进家门,见朱德抱着孙子玩耍,这样温暖的画面,朱敏一肚子气瞬间就消了。
朱敏其实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父亲无非希望自己尽快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好为国家建设贡献。但她毕竟刚回国,的确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父亲那天说话又很严厉,她一时想不开罢了。
这次回来父女两个心平气和地聊了聊,那点赌气的心思也就全没有了,以后朱敏就只有星期天回来看望父亲和孩子。再后来,朱敏慢慢习惯了充实的工作,她更感谢父亲的严厉和指点,因为她从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快乐和幸福!
朱德和朱敏合照
1954年,朱敏想上天安门城楼,朱德却发了好大的火
1954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五周年,按照惯例,这一天都是有庆祝活动的。这是朱敏回国后经历的第一次国庆,她知道父亲这一天一定会登上天安门城楼参与庆祝,就提出想和父亲一起去。
朱敏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她在苏联的时候,斯大林也会邀请她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去去观礼台观礼。没想到朱德却很不高兴,不仅拒绝了朱敏,还批评朱敏不懂事,说庆祝活动是中央的集体活动,不能带子女。
遭到拒绝,朱敏却不甘心,她心中认为国庆是庆祝活动,去看看不会有什么影响。她想了一个主意,叫上自己的好朋友刘爱琴,两人都想去城楼观礼,再次去找朱德提出请求,还硬是挤出几滴眼泪来。
朱敏想着,这样父亲一定会心软同意,没想到朱德反而更严厉地反问她:“朱敏,难道你真这么不懂事吗?”
朱敏在苏联的照片
朱敏在朋友面前遭到批评,自尊心受到伤害,委屈的眼泪止都止不住,嘴硬地对朱德说:“我们在莫斯科时,每年苏联建国的国庆,斯大林都邀请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到红场观礼台,我在中国不能参加自己的国庆节吗?还不如斯大林......”
朱德一听这话气得火冒三丈,更加生气地说:“你住口!你怎么能这样比较?斯大林请你,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苏联的客人,那是出于外交礼节,出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尊重。可现在你在中国不是客人。”
“如果要参加国庆活动,你可以去天安门广场,和那里的群众一起联欢。天安门城楼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地方,不是你们去的地方!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对!”
说完话,朱德头也不回地就走了,朱敏也不敢再说话,但心里委屈极了:不去就不去嘛,还拿外交礼节出来说事,好像自己在无理取闹一样。
朱敏和康克清
中午,朱德从天安门城楼回来,朱敏别扭地没打招呼,扭过头不理人。朱德反而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主动走到女儿面前问:“上午在家干什么了?没有去天安门广场?”
提起这个,朱敏眼眶又发热了,只能忍着泪意不说话。朱德见状又开口说:“朱敏,我知道你还在生爹爹的气。爹爹也想了,上午对你的态度严厉了些,你委屈了。不过,你想过没有,其他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去天安门城楼吗?”
“因为爹爹的关系你也许可以去天安门城楼,结果会怎样呢?只会增添你的特权思想。我们共产党人,应该为人民服务,不应该享受特权。你要记住一点,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爹爹讲的道理,你能明白吗?”
朱敏听完朱德语重心长的一番话,陷入了思考。她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领导人的子女,在社会中应该是什么样的位置?普通人无疑是最合适的。
朱德
思考中朱敏就没有委屈的情绪了,朱德见女儿认识到问题,也放过了这个话题。他笑着告诉女儿,已经叫厨房的师傅多做了一道西方菜“沙拉”,这次他请客。朱敏在苏联生活的多年,最喜欢那边的沙拉,听到父亲这样说,立即高兴起来。
父女两个哪有隔夜,朱敏拉着父亲去餐厅享受美食去了。朱德对子女的教育,还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教育上,生活方面他也能给出很多指导和建议。
朱敏在苏联生活的时候,常年是供给制,对花钱没有概念。她工作后,每个月领了工资,经常半个多月就花光了。朱敏好几次找父亲支援,朱德好笑地说:
“怎么?老师同志,成了穷光蛋了,工资一个人花还不够?别人一家好几口人日子怎么过呀?照你这么个花法,不是要把家人的脖子都扎起来了。你的毛病是没有计划性,以后爹爹帮你制定个开支计划,要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
朱德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
朱德说到做到,很快就给朱敏写了个详细的开支计划表,什么地方花多少钱都有规定。朱敏看了很喜欢,就按照父亲开出的计划表花钱,渐渐地就养成了节约用钱的习惯。后来的她在家庭生活中,也再没有发生经济危机。
朱德和朱敏产生分歧,朱德气得用拐杖“咚咚咚”戳地,朱德买了辆三轮车,用来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
朱敏回国两三年,终于摸透了朱德的脾气,父女两个相处越来越自然温馨了。朱敏其实有点羡慕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这两个小子都是在朱德和康克清膝下长大的,和朱德感情非常好,比她自己享受到了更多爱。
在教育孩子方面,朱德更善于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们,很少讲大道理。两个小孩子年纪相近,一起生活难免吵吵闹闹,朱德每次都当“调解员”,两个小孩子总能握手言和,第二天还是勾肩搭背一起玩。
在孩子们的眼中,朱德可不是开国元勋,也不是大将军,就只是个慈祥和蔼的亲人。1960年,两个小孩子陆续上了小学,每天从中南海走着去学校念书。两个孩子年纪小,每天却要走好几路上下学,朱敏难免有些心疼。
朱德和两个孩子
朱敏为此在父亲面前念叨了两句,两个小孩可能受母亲的影响,也在爷爷面前抱怨了两句累,走不动,还说有其他小朋友坐小汽车去上学。朱德对此并不理会。
但给朱德开车的司机师傅听说了这事,想着朱德大早晨也不出门,汽车闲着也是闲着,送孩子上学也不是什么大事。有一天司机师傅就送了一次两个孩子,哪知道当天就被朱德和康克清知道了。两个人老人挺生气,两个孩子年纪小,还不懂事,但朱敏是大人了,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朱德叫来朱敏谈话:“小汽车是党和国家派给我的在工作用车,不是我的私有财产,除了我外出使用外,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使用。你妈妈上班都不能用我的汽车,更不要说接送几个小孩子了。上学就用轿车接送,你知道这是培养他们什么思想吗?享乐思想!特权思想!”
朱德一家
朱德越说越激动,用手中的拐杖“咚咚咚”戳地,接着说:“你看人家老百姓的孩子有小汽车坐吗?人家孩子不小吗?人家孩子走路不远吗?......”
朱敏也意识到有些理亏,小声解释说:“我怕孩子路上不安全......”当母亲的,多少有些心疼孩子,其实没想那么多。朱德瞪了朱敏一眼,气哼哼地又说:“这个不用你操心!”朱敏见朱德用手中的拐杖“咚咚咚”戳地,知道父亲已经生气了,也不敢再多说话。朱敏先离开朱德眼前,省得给父亲添堵。
朱敏了解朱德的脾气,朱德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一会儿也就过去了。晚上朱敏心里一直嘀咕,父亲白天说不用操心,那是不是有了主意?
第二天,两个小孩子并不知道,爷爷和妈妈的对话,还以为依旧是坐小轿车去上学,按时到车库去等车。结果两个小孩子见朱德推来一辆三轮自行车,就是那种后面带一个小车斗那种。
朱德一家
年纪大一点的刘建(朱敏大儿子)上前看了看,有点不乐意坐这辆奇怪的三轮车。小孩子几岁年纪就有自尊心了,扭扭捏捏地说难看,同学们会笑话的。
朱德似乎早有预料,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着问:“建建,爷爷大还是建建大?”
刘建奶声奶气地回答:“爷爷大!”
朱德鼓励说:“对啦,爷爷大,坐四个轮子的车;建建小,坐三个轮子的车,对不对?”
刘建认真想了想说:“好像是这样。”小朋友就被忽悠着高高兴兴地坐进了三轮车车斗里,还拉着弟弟也上来。朱德就叫开车的师傅骑车三轮车送孩子们去上学。
朱敏
朱敏看到这一幕,心里感叹父亲会教育孩子,这样的沟通方式就很好,和小孩子交流,用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明显更好。
朱敏一生都在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担任俄语系教授、外文学院教授,从来没有因为是朱德的女儿搞过特殊,勤勤恳恳地工作到60岁。1986年,朱敏才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但却没有停下为教育事业贡献的脚步。
朱敏退休后,和一些老同志共同创建了一所高等院校,叫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为部队战士和基层干部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
而在朱德膝下长大的刘建,后来也进入部队工作,成为了一名少将将军,继续为祖国做贡献。朱德元帅那一代老革命者,是真正把国家、人民放在了首要位置,教育下一代,依旧不忘将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沃尔沃汽车:用科技与关怀定义豪华
